文历阳,原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医学教育评价专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医学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研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教育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教育学会主任委员,医学社会学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会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和《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副主编。承担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有三项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务院学位办“七·五”攻关项目成果二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感谢js4399金沙线对我的邀请,给我提供一个再次来贵校学习的好机会,我是第三次来到这个学校学习,每次来都有很大的收获,学习到很多的经验。这一次我想会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会有更大的收获。借这个机会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
为什么给大家介绍这个内容?是因为教育部决定从明年开始要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进行第二轮评估。第一轮是用2003年的方案,第二轮是用2008年的方案。我详细对照了这两个方案,感觉差别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2003年的方案是把评估的结果分为合格、良好、优秀,新的方案只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取消了三个等级;第二,原来的方案有一项叫做办学特色,现在把办学特色改为特色专业建设,这比较符合实际,因为办学特色从高职高专教育上来讲,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历史沉淀不够,很难说有办学特色,现在改为特色专业建设就比较准确一些;第三,现在的评估是和我们的信息管理系统相吻合的,因为现在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都要有信息管理系统,教育部提供了一个平台,每年学校都要报相关的办学信息,把这个信息的评估和我们进校的评估相结合,这样就成为一种常态,一种机制;第四,2003年比较强调硬件,如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经费等硬件条件较多,但2008年使用的方案主要看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不多,软件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今天和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这个内容也是我到全国80多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心得综合,加上我个人的看法,其中也包括我们js4399金沙线的经验,如果说这个汇报对大家有所帮助,是这80多所院校的经验,如果这个汇报有问题是我个人思考中的误区,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对全国的医学教育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奋斗目标提出了三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有望在2020年基本形成;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这是每个学校必须要做到的;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我们现在已经是医学教育大国但不是强国,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世界各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这三大目标有三大主要任务:规范管理、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我今天介绍的改革和建设基本上是为构建这个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建设医学教育强国的一个基本支撑点,也是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
首先,从宏观背景上做介绍,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我们是站在怎样的起跑线上,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大体有以下三大方面。
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家知道现在正在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改革强调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样一个制度涵盖了四大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就是四梁八柱吧,所谓四梁就是四大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公平、效率、人文,特别是人文对我们医疗教育改革有很大作用,就是要强化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整合,因为医学生将来服务的对象是人,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事业,我们对医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对他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而这恰恰也是我们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基本的职业素养。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背景。
2. 医学整合。医学整合是当前全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根据医学发展整体化趋势,对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学科、资源,按照发挥最佳效益的要求,重新进行组合与协调。现在发达国家在医学整合上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我们国家正在做试点。去年由全国六大协会和21所院校联合召开了医学整合的高峰论坛,得到了教育部和卫生部的高度重视。两部和全国人大的领导以及好几位全国资深的院士都参加了这个会议,在会上把当前我国医学整合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整体分析。今后的发展,医学整合主要在以下五大方面:(1)医疗保健服务与全民健康促进的整合,因为我们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民健康,因此我们现在保健服务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全民健康,不仅是没有病;(2)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整合,在2003年SARS肆虐之后,国家很明确地提出来要强调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整合,当时是从防治疾病的角度出发,现在强调这个整合是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3)医学内部学科的整合,包括临床各个学科,比如我们现在的医院不是分内外妇儿了,而是按疾病、体系分类,如心血管治疗中心、癌症治疗中心等等,这些中心实际上是把临床各科的资源整合了,是按照人的需要、疾病的需要来整合,从医学教育来讲就是学科整合和课程整合;(4)医学教育与卫生保健服务的整合,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把学校的基点建立在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这样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将来更好的为全民健康服务;(5)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要回归医学人文,特别强调医学人文的重要性,接下来在具体内容里面再讲。这个医学整合对我们医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我们培养人才的要求会更高。
3. 医学教育国际化。最近几年我们引进、学习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也就是两大标准——WF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标准和CMB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标准。把这两个标准引进以后,通过学习、消化、吸收,然后结合我们国情制定了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现在已经出台。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达的有临床医学,马上出台的还有护理学、药理学、中医学,这四大标准马上都要出台。这个主要是本科的,专科的我们已经制定了临床医学专科的教育标准,正在讨论当中。有了标准就要开展医学教育认证,现在教育部已经组织了三所院校作为试点,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我们学校(华中科技大学)和汕头大学医学院,今年还有两所——吉林大学医学院和中南大学医学院。接下来就要对各个层次的医学教育进行认证,包括医学高职高专将来也要进行认证。认证已经列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就要广泛的开展,通过认证进一步强化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开展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医学教育国际化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这个步伐正在加快,而医学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收获是引进了国际医学教育先进的理念,特别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这个理念是我们过去在医学教育中较为忽略的。八月份,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学校办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尽管这个理念在改革中已经在做,但从政府层面上正式提出这个理念还是第一次。
这就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三大背景,这既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下面谈到的深化医学教育改革里面的很多理念、方法、措施都是和这三大背景相关的。
(1)要走出教育的学术金字塔,进入到以健康需求为目标的现实社会中。十七大提出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也是医学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将来要保证全民健康,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而且教育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要进入社会的需求里面去,那就是全民健康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有这个目标又要有这个能力,有为全民健康服务的过硬本领。
(2)以促进全民健康为依据,重新设计培养目标。比如过去医学类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临床大夫,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助理执业医师,今后我们培养的大夫不仅仅是承担临床医疗服务,实际上是应该承担医疗、卫生、保健、康复这四大的综合服务,特别是面向基层的高职高专教育,更应该强调综合服务,所以这个目标要重新设计。
(3)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去的培养模式是以疾病治疗为主,今后是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主,这个重点的转移带来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内容、方法、实践基地、实践方式、实践内容等等。
(4)以社会卫生保健需求为基础,制定课程计划。原来的课程计划是以疾病治疗为重点,以生物医学为主导,今后是以全民健康保健需求为重点,这个课程计划要体现医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体现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紧密结合。所以课程计划要有改变。不仅是生物医学课程计划要改变,还包括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行为等等。
(5)就是从以生物医学为重点,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相结合转变。这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当然也是我们医学教育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
(1)促进医学教育与卫生保健系统的紧密结合,医学生不仅在校内教育,并且要放在社会教育当中去,使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学习更好地服务。
(3)形成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的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要遵循的方针。
(4)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这个主要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面结合,从医学整合趋势来讲,我们的思想和观念要转变。
从国家层面已经提出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要求,世界医学教育的先进理念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要从这个角度上转变思想,确立新观念。
(1)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这个“渔”指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学校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高职高专是三年制,本科是五年制还有八年制,就是八年制的学生也是打基础的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他今后在职业生涯当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大量的,这种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毕业后在工作实践当中获取。而自主学习方法是今后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在学校教育当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所以叫“授人以渔”。
(2)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拟定等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学生如何在教学中成为主体。
(3)教学内容从考虑教师教什么转变为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因为既然以学生为中心,就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教了多少,最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这是最重要的指标。所以过去编写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规范教案都是以教师教什么来考虑,今后要考虑学生学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学生能得到什么,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
(4)教学策略从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变为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现在教学方法主要是研究教师怎么教得好,这个当然是不可或缺,但是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得再好,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教师教学的结果不可能被学生百分之百接受,所以要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
(5)教学评价从重点评教师教得怎样转变为既评教师教得怎样,又评学生学得如何。过去包括教育部评估里面的评价指标设计都是考虑教师教得怎么样?这个当然是很重要的方面。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不好,教学水平并没有提高,所以要考虑学生如何学好,既要辅助学习的方法,又要评价结果,这是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方面。
这五大方面都体现了学生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中心,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教师为主导。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创新。创新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医学专科教育传统培养目标是培养以疾病治疗为重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这一培养目标实施了多年,但是这一培养目标和促进全民健康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应培养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重点,能在农村和社区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这就是高职高专要培养的人才,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实际上这个理念WHO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所谓的五星级医生的第一颗星就是能根据人的需要,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而过去我们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医疗,对保健、预防、康复强调不够,所以今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综合卫生服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能促进全民健康的医学人才。所以培养目标要重新设计。
2. 应将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是应将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要素。强调行业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过去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主要在学校内部,对行业的需求和参与做得不够。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中,要注重行业发展的要求。不仅要重视国内行业相关标准的更新,还要关注国际上行业标准的动向。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卫生部制定了一个计划叫健康中国2020,就是到2020年要实现全民健康。这个规划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把高新技术转化为适宜技术,这个适宜技术是基层用得上、用得起、安全便捷的技术,这个技术是高职高专学生必须掌握的,这是行业的要求,因此以后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当中,一定要考虑对适宜技术的培养,这就是行业的要求,所以这个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中,非常重要。
企业要素。强化校企合作,吸引医疗卫生单位参与高职教育,提高整合医疗卫生单位资源的能力,主动将用人部门的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在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也要营造职业情境和氛围。实际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医科做的最好,因为从医学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是行业办教育,医院办学校,这是我们的历史。现在高职高专教育提到做中学,实际上是最早19世纪初美国的医学教育界提出来的,是医学教育界首先提出来的,现在所有的高职高专都在强调。我们的学生进入临床之后,在临床的实践和工作当中、在服务过程当中来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个医科做的最好。但这只是一个实践,我们没有很好地把这种实践总结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这种强烈的意识,所以我们现在强调企业要素的融合,就要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识。我们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根据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计,学生的培养放在行业的整个工作过程当中来培养,这体现了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而且要把这个理论的高度用高职高专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为什么过去精品课程的命中率不高,不是我们做得不好,而是我们描述的理论框架和语言跟高职高专的语言不大合拍,过去强调基础和临床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际上就是现在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要用这个语言来描述。所以很多非医学专家看不懂,而教育部在精品课程评审中,最后的终审单独有一个高职高专组,而这里面的专家没有医学专家参加,我们对这个非常有意见,每一次在教育部都呼吁有医学专家参加。但即使有一两个医学专家参加,如果我们的语言和他们不合拍,别的专家看不懂,在投票的时候我们仍然处于劣势。所以上次在漳州办培训班的时候我们特别讲了如何用高职高专的语言描述医学教育的改革,这个工作不做很吃亏。所以企业要素融合,一要强化意识,二要从实践当中提炼理论高度,要和当今高职高专发展的方向、语言相吻合。
职业要素。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就是将职业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不仅仅是毕业生的分配上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以岗位需求、岗位任务为导向来更新和改造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比如临床医学类要考虑到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需求,现在这个大纲在改进,改造成更多地强调综合为主。原来强调以学科为基础,现在强调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情景的考核。以后医学类高职高专就要考虑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改革,以这个改革来引导我们医学教育的改革,这就体现了职业要素。
实践要素。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主线要明确,而这个主线的体现就是要把实践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所以要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养过程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这个实践要素非常重要,所以我到各个学校去,就非常强调学生的临床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附属医院,一定要到基层、到社区,这个不仅是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为在基层在社区能够看到疾病初始阶段的状况,在医院往往是以抢救病人居多,看不到疾病初始阶段的状况。学生以后要面临的基层,主要是面对初始疾病的病人,而且在基层医疗预防保健最能体现,在医院分科很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得不到体现。但有一个好处是医院培养的规范化,教学水平高,老师带教能力强,双方的优势都要利用,所以我觉得医学类专业将来学生的实习,要有一段时间到基层社区去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个就体现实践要素,并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临床医疗能力,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能力,这样才能使培养模式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我们刚办口腔医学专业,我觉得在设计口腔医学培养模式当中,应该把口腔技术的内容融合进来,因为在基层服务当中,既要当口腔医师又要当口腔技师,既要会诊断口腔疾病又要会口腔疾病治疗的操作,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创新,也体现了高职高专的特点,这就是实践要素的体现。
这个理念由教育部高教司首先提出。还是需要理论基础,因为高职高专虽是三年制,但是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完全是实用性,还应该具备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和中职教育是有很大的区别,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理论基础要比较扎实,要高于中职教育。实际上这个理论基础是为以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所以不能仅仅强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还应该有基础课教育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理论教学基础,这两个系统都要重视。
(1)要规范基础课课程体系,要跳出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框架,形成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基础课课程体系。尽管我是医学类教职委,我们也规范了教材体系,但这个教材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本科的框架,包括教材的名称以及每一本教材的目录大体上和本科相似,只是内容上少一些,书薄一些,这是不行的,改革任务很重,一定要形成高职高专特色的基础课。是什么样的体系呢,这个要靠大家共同研究。虽然强调以之前的学科为基础,但不能完全套用原来的教学体系,既不能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又不能成为中专的发面馒头,要有自身的体系,这个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包括我们基础课的实验室、实验室的结构、实验室项目内容,都应该不同于本科的教学,这个在下一步改革当中要好好研究。
(2)基础课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什么是“必须”,什么是“够用”?这要体现培养目标,所以要突破传统学科体系,应根据专业课的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重新设计。打基础的目的是将来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根据这个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根据专业课的需求来设计,体现必须和够用。
(3)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实训、校外基地的实训、顶岗实习、基层综合实习等。
(4)不同实践环节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师,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自己特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各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各个环节之间要密切衔接,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环节之间怎么沟通、怎么联系,要通过改革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5)基础课教学系统和实践环节系统之间要交叉融合,两大体系不是孤立存在,两大体系之间要交融形成一个整体的培训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有很多密切相关的。实践是验证理论、发展理论,理论是为实践打基础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不是孤立的。最终的教学体系是应该把两大体系融为一体。
(1)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这个在医科来讲已经是做的很好,但是要提升到教学理念的高度要强化这种意识,要创新这种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要不断强化。
(2)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这个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做得不错,但是要规范化。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重组,适应岗位目标的要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不是简单的把工作过程搬到课堂上,要重组。所谓重组就是要把工作过程改造成为学习过程,比如临床的很多环节是工作过程,不能照搬到教学之中,要把临床的各个环节改造成为学习的环节,使它成为学习的一种情境、学习的一种目标,成为学习的一种仿真要求。比如说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形式,但是对案例也要改造,不能把临床的病例简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把病例进行改造,使之能隐含各种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入深地思考。如果临床的病例已将所有的诊断依据、治疗措施都完整的体现出来,那学生还学什么,答案都出来了。案例应该是由浅入深,逐步引导的过程。先给一个病史,然后对这个病史去思考要做什么检查,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根据这个检查的结果做一个初步诊断,然后根据这个诊断进行诊断性的治疗,在治疗过程当中反馈这个诊断正确与否,然后根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把这个过程改造后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把病例搬过来,这就是重组的目的。需要老师做好课程设计,这个设计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使实际过程成为学习过程。把学习的规律和工作的规律找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找准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可能实现,这也是一个改革。
高职高专是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主线,这个职业实践能力不是简单的操作能力,而是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年基础理论,一年的临床理论和一年的临床实习,这个是典型的1+1+1模式。现在我看到有的院校在实行1+2模式,仍然是一年的基础教学,2年是将临床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毕业实习紧密结合,边实践边教学,在实践中学习。现在有的院校已经有毕业生,我们建议他们现在追踪调查,看看这个模式和过去模式的比较,在理论深度、实践能力上、在职业素养上有什么差别,这样实施一体化教学,也是改革的趋势。另外毕业实习要进行改革,毕业实习从基地建设、实习内容都要改革。过去的实习主要在医院,主要以临床医疗工作为主,现在既然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以全民健康为依据,因此毕业实习除临床医疗实践外,还必须有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实践。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是教育部对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都有明确的要求。实习地点除医院外,还应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村、社区现场。培养目标变了,毕业实习的内容和基地建设都要改革,这就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这个改革的出发点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结果为依据来制定课程计划。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即教育结果,就是学生得到的东西。比如英国的民间医生、日本的医学教育改革计划、美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哈佛的新模式改革等等,他们都很明确地提出他们的教育结果。最好的还是美国布朗医学院提出九个方面的能力,它涵盖了其他国家提出来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九个能力是我们高职高专教育都应该要体现的,包括有效的交流技巧、基本的临床技能、基础科学知识、诊断治疗及预防、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及个人成长、社区卫生保健、医德和临床伦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九个方面的能力是所有的专业都应该体现,当然这个课程计划可多可少,但是最后的结果,学生能得到的要从这九个方面能体现出来,所以培养目标计划要从这九个方面来考虑。
(1)全国医学教育会议提出各个层次的医学教育都应该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这个新型课程体系就是两个结合、一个协调,一个结合是人文自然与医学的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一个协调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个是整体的要求。当然每个专业的课程计划不一样,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2)确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比例。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选修课的比例会加大,而且选修课的范围也会逐步加大。比如过去医学类以临床治疗工作为重点,选修课围绕临床治疗工作开展,现在包括康复、预防、保健、人文,因此选修课的范围和比例逐步扩大,但要保证核心课程的开展,每个专业核心课程是不同的。
(3)要加强课程整合,包括临床和临床之间、基础和基础之间、基础和临床之间、临床和预防之间,整合的力度要逐步加大,这个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但是要做,一步一个脚印往下深入发展,做了就有结果和收获。
(4)是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每个层面的医学教育都要体现。
(1)明确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评价什么?重点是评价教育结果,学生得到什么?而不是评价老师教什么。
(2)应怎样评价?用什么方法?怎样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要求?这在课程计划中要强调。
(3)评价目标是什么?学生及格不及格,给学生分等级,提供反馈,或是激励学生。不同的教学阶段,评价目标是不同的。
(4)什么时候评价?课程开始时,还是课程进行时或课程结束时评价。课程开始时评价是为了摸清学生的基础,更好的开展针对性的计划;课程进行时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课程结束时评价是为了教学目标实现了什么,学生得到了什么。所以不同时段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5)谁来评价?任课教师、同行专家或是学生自己,这个在课程计划中要体现。这对课程计划的要求模式有新的要求,不是简单的考试考查,而应该有评价相关的内容。
(1)要明确什么机构负责设计和实施计划,一般是教务处,但也不光是教务处,有的学校还有设备管理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教学计划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做保障,当然如果师资是人事处管理,人事处也要参与,教学师资是管理教学资源的部门也要参与。
(2)什么机构负责教学资源的统筹配置,这个一定要明确,因为计划的实际资源一定要配置,两者相匹配这个计划才有所保证。
(3)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吸纳哪些人员参与,最基本的就是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不仅是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有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和实施当中去,因为他们最知道教学需要什么,如果能请行业人员参与更好,更能体现岗位需求和行业的需要。
(4)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一定要有评价方案,就是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如何评估,一定要同步,计划下达的时候评估方案同时下达。计划实施的过程也是逐步评价的过程,因为任何一个教学计划都不可能完全不变的,但是变要变得有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实时的评估,实时监控,这样教学计划就可以进行调整,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5)任何一个好的计划没有好的师资做保证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新计划的实施一定要进行师资培训,让实行计划的老师了解这个计划的目标、要求、原则和最后的评价,老师了解了,才能更好的体现这个计划,最终实现计划。
(6)质量保证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要落实,也就是计划实施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进行质量评估,进行必要的反馈,使计划在运行中能够不断的更新和调整。
作为高等教育一定要采用成人教育的策略,而不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方法,要提倡自主性学习,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整合式学习(包括课程之间的整合、专业之间的整合)、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临床任务等)、跨专业案例学习,不同专业可以在一起,使学习更具有成人教育的特点。
包括问题引导、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比如角色扮演,最近我到一个学校去看,他们搞那个考试,在传统的考试里面多设了一站叫角色扮演站,学生扮演医师,正好碰到一个学生对一个病人设计一个外科手术,这个学生要给病人讲为什么要做这个手术,这个手术会有什么风险,会达到什么结果,这个讲得非常好。但这个标准化病人经过培训后表现得很烦躁,很不配合,那么作为医师的学生问为什么不做,病人说没钱,手术风险太大,学生下一步不会了,没法回答。因此,在培训中这个沟通技巧很重要,角色扮演不同的情景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模拟技术、电视、电影,这个我们学校都做得很好。关于多媒体技术我讲两点,第一个问题不一定是真正的多媒体,今天我就是单媒体,只有文字,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有文字、图表、动画、影像、视频等,而且这个内容是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第二有了多媒体就没有板书了,我始终认为我们老师板书是基础功,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写板书。板书起什么作用?一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老师如果有多媒体就不画图,连续不断地讲,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时间,如果老师必要地写一些板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板书就是启发,板书不是把标题写出来,是把前面讲的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在黑板上面写出来,实际上对前一段教学的高度概括,让学生去思考;二是板书也可以根据前一段讲得内容引出下一段讲课的要点,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三是板书可以用图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四是板书是中华文化基本功的一个演练,包括老师的字体、清晰度、语言文字的精炼程度,对老师来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学生来说是中华文明的教育。所以我一直提倡多媒体应用的同时要穿插板书。
关于模拟技术,现在实训中心的条件很好,但一定要和临床实训相结合。不能过分依靠模拟技术,模拟技术是临床实践的一个过渡。我到一个学校去模拟实验中心设备非常好,面积很大,老师教学很认真,学生在模拟人身上的各种操作也非常熟练,但是我们测试是在临床病人身上,很多同学没有达到要求,原因是模拟教学和临床实训的结合还不够,所以还是要强调临床的实训。
PBL模式是有特定含义的,具体包括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以老师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老师把问题展示出来;以自学为基础,同学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自学,查阅文献,寻找根据;以团队学习为主要形式,即小组讨论的形式;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管理者而不是授课者,老师只是引导和启发。我曾到一个学校评估,他们说自己的PBL开展得非常好,老师非常认真,讲课的内容也很丰富,根据介绍这样的教学就不是PBL。如果老师讲的内容很丰富就不是PBL,没有体现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带着问题寻找依据,通过自己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老师只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学生讨论的结果高度概括升华提炼,这才叫PBL,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尝试。
一是确定个体达到预定最低要求,比如六十分及格等;二是区分个体是否已达到升级所要求的水平;三是指定项目选择最佳候选人;四是让学生监督自己的学习,通过考核发现自己的问题;五是提供关于学习成绩水平的信息,考试的结果要公布;六是形成学生优缺点的成绩报告。前三条与总结性评价有关,后三条与形成性评价有关。总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作出判断,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完善,通过这个评价能够发现问题找出优缺点,能够形成反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来改进教学。当前最适应的形成性评价形式是学习记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论文题和多项选择题。
从评教师教得如何转到重点评学生学得如何?增加客观性指标,如课堂上提出问题了没有?对您的思维有何启发?有没有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有什么收获?布置课外作业没有?作业对你学习能力有何帮助?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也可以互评、自评。
国外非常重视,文档资料评价是难以用传统方法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创新方法,包括学生写的病例报告、从事实际操作的检核表、看病的录像材料(这个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项目报告、发表的作品、其他成绩的证据、学生对他们所学内容的反思材料(提倡学生在一定阶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要认真研究文档资料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一是学生回顾自己的表现;二是学生对过去使用的学习程序的解释,用什么样的学习程序、为什么要用这个程序、用这个程序结果好还是不好,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总结;三是学生描述自身发展中的突破,你认为在这个学年最大的突破是什么?自我描述为什么会实现这个突破,这个突破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这一点突破了、提高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四是运用标准评价自己的成绩;五是识别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回顾实现自己的优缺点,学生的自我评价比老师的评价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
这就是我讲的教学五大改革。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改革是先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重点,然后是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这五大改革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深化,不断创新,也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必不可少的措施,这里面包括我们js4399金沙线创造的经验和其它院校创造的经验。
(一)师资队伍建设。在这里只讲理念,不讲具体的方法。
1.建设理念:从引进、培养转变为教师发展。过去讲师资队伍建设常常就是引进和培养,这个是对的,引进高层次尖端人才和培养都是教师队伍水平提高必不可少的措施。现在的理念是要成就教师发展,即培训、引进都是为了教师发展,而培训发展只是教师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和方法,不是教师发展的全部,教师发展包括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发展和教师自我发展,包括教师团队建设当中的互动也是促进其发展,这些都是教师发展的环节,所以教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理念,把师资队伍建设从培训引进转化为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理念。
2.既重视学术水平提高,又重视增强教学能力。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学能力应该是所有能力当中的主干、核心,所以教师发展不要单纯的强调科研,强调论文,还要重视教学能力。
3.既要提高科研能力,又要提高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老师的科研取得成果,会不会把成果用到教学当中,这也是一种能力,要着重培养。
4.既重视教师个人发展,又重视团队建设。老师的自我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团队建设往往可以起到1+1大于2的作用,互动、协调、互相推动,团队建设可能对教师自我的发展更为重要,所以现在质量工程里面有个团队建设。
5.既要通过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积极性,这是传统的方法要坚持,必不可少,更要形成长效机制,激励教师发展。很多政策上面要加强,包括职称的评定、奖优评模、出国进修等,这些都应该有一个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机制,形成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专业建设,也不讲具体的方法,强调五个重要环节。
1. 专业开发。不仅新专业需要,老专业的创新也需要。专业开发强调三点:
(1)社会需求调研。社会需求调研就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这样的人才。比如口腔医学专业刚刚开办,要了解国家口腔医学人才需求,在福建需求,在福州地区需求数量,规格上和人才培养的规模上需要什么样的?另外就是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这个专业的布点,招生的规模,以及将来的就业情况,有了这个社会需求调研的情况就为这个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教育资源的分析。要了解专业建设已具有多少教育资源,包括有多少校内资源、社会资源,有多少教师、实训基地、实习基地。
(3)专业特点研究。这个专业为什么可以独立存在,比如口腔医学从临床医学分支出来,尽管是从事临床工作,但它独立出来,因为这个专业除了含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特点之外,还有材料学、工艺学的特点,这是临床医学不可取代的,这是口腔医学独特的特点。研究专业特点是为了更好地搞好专业建设。
2. 专业设计。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特别强调核心知识、核心能力)设计、培养模式设计等。
3. 资源建设。包括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网络教学和实习基地和教材建设。资源建设在专业建设里面非常重要,没有教学资源不可能有好的人才培养结果和质量。所以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里面非常重点的一个内容。
4. 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就是前面介绍的五大改革,每个专业都要考虑专业怎么改革。
5. 评价。包括教学水平评价(教和学)、专业建设评价(几个环节建设得怎样)、人才质量评价(包括社会评价)。
任何一个专业建设都离不开这五个环节,抓住这五个环节就抓住了专业建设的要害,所以将来特色专业建设就要从这五个方面来评价。当然除了特色专业,每个专业都要考虑一下怎么建设,按照这五个环节来建设。
(三)课程建设。改革和建设要建立在课程上面,课程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载体,没有课程专业就无法发展,所以课程建设非常重要,是基础建设。
(1)提高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课程设计水平和教学水平,树立良好的教学风范。过去讲到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强调教学水平,现在强调不仅是教学水平还有课程设计水平。另外是教学风范、为人师表。
(2)优化教学队伍的结构,合理配置各类人员,注重中青年教师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队伍不仅指教师还有辅助人员也非常重要。
(3)组织教学人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及时推广研究成果,推动教学工作。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广研究成果,推动教学工作。一定要付诸实践。
(1)包括积极主编、参编各种教材,注重选用优秀教材,组织各种配套教材的编写。主要教材可以选择人卫社的规划教材,但是辅助教材和配套教材必须自己编写,为什么?第一,学生的状况怎么样,不是所有学校的学生起点是一样的,要分析学生特点,配套教材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第二,配套教材能体现自己学校教学中的优势和亮点,主要教材可以选择人卫社的规划教材,配套教材得选自己编写,这就形成了自己在教学建设当中的特色和优势。
(2)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满足教学需要,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现在都重视网络建设,但问题是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不太高,包括本科教学评估和高职高专教学评估。我去了大概将近100所院校,我看有相当多的课程网站点击率不高,我分析不高的原因包括两点,第一是课内教学时数安排得太满,周学时太高,学生没有时间上网;第二个原因是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指导力度不够,我主张每个课程编写教学指南,指南里面包含怎么利用网站,怎么把教学内容、课堂内容与网站内容有机结合,这个指南非常重要,告诉同学怎么利用网站,怎么进入、怎么选择怎么和课堂内容相配套,不是去浏览一下而是充分运用它,所以网络教学要加强指导。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就是把工作过程改造成教学过程,这个开发与设计要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来进行,还要吸纳行业人员参与。
(2)课程建设方向是支撑或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我刚讲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因此课程建设的方向也要围绕这个主线来进行,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支撑这个主线。
(3)课程建设特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重组,建设方式是校企共建。基础课建设需要吸纳专业课老师、临床老师来参加。
(4)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课程开发的方法、开发的标准、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教材、数字化资源和教学平台等。怎么吸纳行业、怎么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方法、工作过程重组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软资源,开发的标准是什么、达到怎样的标准算是成功以及资源建设的标准等等,这个叫做软标准和软建设,这里特别强调软建设。
(1)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岗位工作需求来选取教学内容。
(2)为学生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今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这个刚刚在教学改革里面已经讲了,课程建设的改革也需要这样。
在精品课程里面一定有个指标叫课程特色,不是简单的亮点。特色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长期积累,反复实践,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不是简单的一种方法;
(2)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提炼;不是一种简单的实际结果;
(3)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明显,最终衡量的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
(4)得到同行认可,具有示范性、辐射性,不是自我吹嘘能体现的。
(1)各校要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这个建设包括要多少精品课程、多少一类课程、多少优质课程、怎么逐步建设。
(2)定期组织课程评估,通过评估来促进课程建设,来反映课程建设的力度,同时反馈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对课程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形成激励机制。国家精品课程里面有一栏专门讲政策支持力度,不要等到结果出现了有奖励,要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要给奖励,这个要体现出来。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是为培养农村、社区和基层医药卫生人才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定位要清楚。教材内容以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基础课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材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个提了多年,大家都很了解。教材内容要注意与相关执业考试的考试大纲相衔接。那么医学类要和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相结合,护理类和执业护士考试大纲要协调。
(1)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教材要体现这一方针。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要把职业、行业的需求体现在教材当中去。
(2)教材内容可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所需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包括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需深化和拓展的知识,所以要为职业发展打基础,这个要在教材中体现。
(3)要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材内容,体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4)教材内容和体系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其他相关能力(协调、合作、沟通)的培养,要吸纳临床一线医师参与教材编写。
任何一门教材在编写之前不要急于分工和找资料,首先要注重教材的整体设计。这本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怎么设计?各个章节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结构怎么设计?这个一定不要和本科教材完全重复,一定要以工作过程来序化整合内容。还有总字数和各章节字数的分配,实际上是体现内容结构上的重点。在教材内做好几个结合:经典内容和现代内容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四个结合在教材的设计里面要体现,一本好的教材如果设计好,编写就完成了一半,在这个设计下大家再去分工,寻找资料再来编写,这就是整体化、优化教材的一个关键环节。
第一,及时将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第二,推行案例教学,教材中有计划编入相关案例,这个案例是经过改造、重组的学习型案例。第三,启发学生思维,各章节可有内容提要,各章后可编入思考题,内容描述中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在看教材的同时不完全是在背诵、记忆教材,更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第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和相关学科的衔接,任何一本教材肯定和已讲过的、还没讲的教材相衔接,这个衔接是要明确指出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和结合部,不要展开,把问题提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已经学过的内容,或者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后续的教材。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二是反映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三是内容体系和编排结构的创新,不同于本科和其它高职高专,有自己的特色;四是图、表、文的完美结合,版式、封面设计新颖;五是立体化教材上的创新,立体教材一定要自己编写,要有特点和亮点。
(1)明确实训基地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规范实训项目——根据岗位需求,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编制实训项目。临床教指委编了指导性、参考性教学指南,规范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实训项目。各个学校可在这个基础上去进一步创新、改革。
(3)制定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的配置方案。可按教指委公布的配置标准来制定。
(1)校内、校外相结合,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刚刚林院长告诉我要新建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实训基地,这个非常好。这是保证学生执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我相信你们学校一定会建设的非常好。
(2)学校和行业共同建设,学校提供场地和进行管理,行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还要吸纳一些厂家来参与。我在温州医学院看到厂家竞相到学校来提供设备和技术,不要钱,对厂家来说是做广告,对学生来讲好好利用这个先进的设备进行培训,我想我们将来也可以吸纳厂家来完成双赢。再就是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设,这个就特别要跟行业,特别是医院、疾病控制机构等行业合作,请他们来参与建设。
(1)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服务。有行业人员的参与就把行业人员岗位的需求带进来,使实训项目更能符合岗位的需求,所以这个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推动教学改革,实施行动导向模式,做到教学做相结合。
(4)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软件硬件配套,利用率高。
(5)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定期开展评估。实训基地利用的程度,利用的效果都要评估,不断评估不断改善。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实训平台,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平台、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平台、专业技能的实训平台,这三个方面都要有。分别开展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和岗位就业实训,不同的层面开展不同的实训。
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建立相近专业共享的综合实训平台,多专业联组开展实训项目,目的是资源共享、专业沟通。举个例子,比如做一个动物实验,主刀者是临床医学或者口腔医学的学生,第一助手、第二助手或者手术室里巡回可以是护理专业,麻醉师是麻醉专业,这些专业有很多共性都为临床服务,有很多共同语言,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大家互相沟通,专业交流,有利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所以我觉得多专业联组开展实训项目应该多开展一些。
最后将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因为在建设过程中有企业人员参加,有临床医生参加,双师型教学团队可以表现出来。另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的岗位培训,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训就是专业建设改革的要求,把它们有机结合之后,实训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还可以推动改革、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推动专业建设,这样可以一举多赢。
今天我用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做了一个汇报,汇报大部分内容是各个学校创造的,包括我个人的思考,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由朱淑倩、叶菁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文历阳教授审阅)